SLAM——视觉里程计(四)ICP
3D到3D之间的位姿匹配,我们要用到的方法就是ICP算法了。
ICP算法在之前的博客有过介绍,如果你还不了解什么是ICP算法,请点击ICP——迭代最近点。
与上面介绍的ICP不同的是,最纯粹的ICP算法,是在不知道匹配点的情况下,怎么将两个点云配准,并且求出旋转矩阵。不过在SLAM中,如之前说的3D到2D,我们由于PnP已经能够求得3D点的坐标,或者根据特征点匹配,得到匹配点的坐标,同时又通过RGB-D得到了两个相机坐标下的点云。这时候,我们对点的匹配情况一般是已知的。
因此SLAM下的ICP算法非常简单,它也无需迭代,只需要构建最小二乘问题,最后用SVD分解得到$R$与$t$即可。
而另外,我们可以使用非线性解法来解ICP问题,同样也就是利用优化器来解决。为了使用优化器,我们需要用到李群李代数,才能求得梯度,从而不断迭代求解。因此,在非线性条件下,我们的问题描述变成了:
\xi^*=\underset{\xi}{\arg\min}\frac{1}{2}\sum_{i=1}^{n}||P_i-K\exp(\xi^{\hat{} })P_i^{‘}||_2^2
为了使用非线性优化,与之前的BA问题一样,我们需要找到误差对优化变量的雅科比矩阵。在这个题目中,这个问题变得很简单,我们已经知道:
\begin{aligned} \frac{\partial (TP)}{\partial \xi} &= \lim_{\delta \xi \rightarrow 0} \frac{\begin{bmatrix} \delta \phi^{\hat{} }(RP+t) + \delta P\\ 0 \end{bmatrix} }{\delta \xi}\\ &= \begin{bmatrix} I&-(RP+t)^{\hat{} }\\ 0&0 \end{bmatrix}\\ &\triangleq (TP)^{\odot} \end{aligned}
因此可以得到:
\frac{\partial e}{\partial \delta \xi} = -(\exp(\xi^{\hat{} })P_i^{‘})^{\odot}
根据上面的雅科比矩阵我们可以找到梯度,从而走向极小值。如果ICP已知匹配点,如果能找到极小值,那么它一定是全局最优值。因此对于ICP无需初始化,这是ICP算法的一个优点。
知道上面的问题,我们将其放入ceres或者g2o等库中优化即可。
在这个ICP问题中,我们已经知道了点的配对情况,因此没有必要迭代求解,而ICP算法的研究者更重视的是在匹配情况位置的情况下的配准。在实际的操作中,我们可能会结合多种方法一起使用以求得最佳的位姿。